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首席气候官·湖北双碳局丨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

短期来看,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高校运营过程会产生碳排放,很多高校每年的排放量都超过5万吨,高校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间接排放,如教室的电灯、空调,科研大型设备用电,通过更换节能设备、优化管理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以很容易节省20~40%的电力,降低相近比例的碳排放。

《21世纪》:在推进碳中和及生态保护中,中国地质大学推出的“地学长江”计划,建立长江中游碳排放与碳中和科学研究平台以及长江经济带城市多源碳排放数据可视化应用示范平台。为什么推出这项计划,目前有何进展?

《21世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处的武汉具有“两江交汇、山水相映”的地理特征,并有国家森林城市之誉,生态固碳潜力大。当前,武汉市正加快打造全球最大的碳金融中心。在你看来,武汉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助力低碳发展?

二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发展湖北省绿色产业,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为试点,开展全市绿色产业统计核算工作,充分发挥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优势,构建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推进长江国际低碳产业园建设,孵化和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落户武汉,着力打造带动上下游的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链;以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创新碳金融服务,助力全市产业绿色转型,在全省重点区域建立各具特色的低碳产业园,引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汽车等生产企业。

编者按:

摄像剪辑:郭州扬 张浩 高雅 张睿

文字:刘珩、魏海勇

三是大力支持绿色产业相关技术创新。世界产业变革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湖北省要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绿色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在一些卡脖子的关键领域要有突破。

王焰新:大力推进高校碳中和校园建设,首先应试点先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可以作为第一批次率先试点。英国高校2010年前后都制定了碳管理规划,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要求其资助的高校到2050年必须减排80%,美澳等国高校在2015年左右纷纷制定碳中和规划,这些规划明确了高校在未来40年左右的碳中和建设、科研和育人目标。

针对人才瓶颈,目前我国“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十分传统,大学关起门来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以研究生培养为例,我国研究生数量庞大,但缺乏真正能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工程领域的创新人才。高等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改革,要大力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产融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推行多学科老师共同合作指导研究生。目前,教育部正在推动工程硕博士领域人才的培养,我非常赞成,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构建一个行之有效、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如何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培养出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双碳”人才。

二是尽快出台全省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战略定位和目标。当前,湖北省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生态修复和绿色咨询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但竞争力不明显。要尽快出台总体规划,明确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王焰新: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氢能产业等领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湖北省绿色产业在全国范围占比较小,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也与湖北省科教大省的地位不匹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武汉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科教优势,做好两个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各个地方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主体。

《首席气候官·湖北双碳局》系列报道第一期

《21世纪》:技术和人才被视为当前中国“双碳”产业快速发展的两大瓶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提高湖北省绿色产业的竞争力,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二个背景则是,在地球科学发展到地球系统科学的今天,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越来越突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传统基础地质学科为优势的局面需要尽快突破和完善,需要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新的学科群优势,成为真正的以地学为龙头、百舸竞发的著名学府。因此,推出“地学长江计划”,不仅可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长江流域地缘战略,还能促进地学与非地学的交叉融合、深部与浅部的多学科联合、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对比研究,做大做强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优势学科,构建新的学科群优势,培育更多的一流学科,凝聚成一个相互支撑发展的大学科群。